经营靠眼界 发展靠思维 |
在中国有那么一个现象,只要哪个企业做某个产品能够挣钱,没等他把该产品做大,周边已是遍地开花,大家一哄而上都来做,于是或多或少便形成了一个该产品的产业集聚地。假如集聚变成凝结实力的一种表现,能够突显行业优势达到互利互赢,这样的集聚不外乎是良性的,对于企业本身和地方税收都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很多的时候永利集团没有看到企业自身如何利用科技提高生产力,如何节约成本,提升品质,综合开发下游用户等高效的经营思路,永利集团看到的是为了自己一家生存而打压市场价格,高价垄断原料收购,在没有和市场经济打仗的时候,自家窝里反你死我活的争斗已经到了鱼死网破的境地。这类现象,往往在资源型产业结构中矛盾尤为突出。 市场经济的到来,永利集团为了温饱为了挣钱,经营一个有利可图的产品或是参与一个产业,大家都能够理解。可事实上,是个产品就能挣钱的社会格局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已经不复存在,通俗地讲,同样做一个产品别人能够挣钱而你未必能够挣钱,永利集团可以不谈壮大发展,到后来自己生存都会出现问题,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一样的工艺,几乎一样的装备,一样的原料,一样的市场大环境,唯有不一样的经营者的思维!如果说选择一个行业靠的是你的眼光,一旦进入能不能够发展好,企业主的思维决定了该企业的命运。 在实际工作中,我遇到了这么一个事情,某行业权威A先生一心想改变某一产业的生产格局,以达到高产、低耗、提品、降低总固定投入的目的,经过多年和我技术探讨形成共识,欲上马某设备(这里我就不详细说明什么设备了,避免有广告之嫌)进行试验性生产。恰逢该行业的B君有相关产品生产需要,A先生详细给B君介绍了我产品特点,在通过B君一天多的思考后毅然订购了我的设备,达成合作的前提是价格优惠接近成本价格,但是B君必须配合A先生进行特定的生产型试验,同时在设备上作相应以满足试验条件和符合试验成功标准的一些技术改动。 年仅三十出头的B君大胆的尝试,引来了行业间的非议,在B君原本经济不宽裕的基础上,诸多行业人士抛出的唯一观点是:被人忽悠,开始败家。 很庆幸的事,也是很有把握的事,试生产一次成功了。不但B君的产品高质量、大生产能力达到了体现,A先生的试验型产品也大获成功,不但产能上远远优于原有格局,品质上更是原先无法企及,达到了高效、低成本、大生产和高品质的目的。现在,B君满负荷地生产着,不出意外,三个月将收回全部投资,毫无竞争压力。而他做的却是同行中也有部分人在做的产品。于是乎,B君的抉择又被一边倒的舆论肯定了。 事情不大,反应出诸多问题。A先生不是企业主,但他为了行业的出路在不断思考着,在寻找合适契机意欲改变的时候多被误解和打击,我相信他应该很早就提出新工艺的主见,可能一直没有被得到重视,其原因就是他的思维是打破常规的,是创新的,也可能是没有依据的,在所谓成熟型企业生产的企业主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企业主缺乏发展型思维,固步自封,自我为大,更缺乏创新型意识。而如今,等到大家都知道了这种新型生产工艺,已然失去了企业跳跃式发展的先机。整体来说,这种新工艺不是高新科技,只是原有产业格局太过落后的基础上简单明了的一次提升罢了,而切切然九十年代初期的工艺一做就是二十多年,无人革新,无人突破。这些企业还怎么谈发展型思维? 再谈B君,他在一把火烧掉了所有资产的白地上,重新建立自己的产业,他需要思考未来的方向,他做的每一个抉择都将必然影响他今后的出路。于是,他第一决定上马了别人迟疑或是不敢上马的供热系统,抓到了政府政策的最后一个尾巴,为大规模生产打下基础。他可以选择常规的生产格局来经营,但是感觉到无法达到产业的突破性,走别人的老路空间必然很小。好在他结识到了有识之士,并通过自己的判断做出第二个决定就是购买并上马了别人还不认知的设备,在被一片鄙视中走自己的路,结果是如今产生的回报惹人眼馋。这里,永利集团不难发现,B君年轻,对于“新生事物”认知较快,他懂得在行业中进行优化选择,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必须靠自己的思维去挖掘自我最大的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两点抉择是一般人想而做不到的,这也足以证明他的个人意图和眼界是这个圈子里首屈一指的。至于后续发展,没有结果前永利集团无法定论,但是他所结识的优秀人士肯定会在今后发展中给予智慧的支撑。而对于那些看到了B君优势的行业人士,那些想革命又怕投入的企业主们,你们是应该好好反省自己这若干年都在原地踏步的经营思路了。 综上所述,是个人所遇所想,平直的话语无法表述完整意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仅仅是我个人思维的些许触动,垒成文字,和大家共勉。 已阅:4323次
『关闭本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