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填料塔提高精馏效率的实际应用 |
在液体组分物料分离中,精馏是比较常见的分离出单组份产品的简洁、有效的方法。而精馏中,原始的工艺构架中,填料塔被应用较多。从拉西环到摩尔填料再到陶瓷轨枕填料,发展到不锈钢丝网轨枕填料,从不同分离物质、酸碱性来选择适合使用的不同填料来满足生产的需要。如今,在高效填料的使用中,陶瓷轨枕和不锈钢轨枕使用较为普遍,虽其具备无数块理论塔板数的共知优势,然在实际分离中塔的较大高度,一直是所有实用分离型企业不可挥之的痛。 填料塔为什么要设计、建设得很高?一方面提升分离精度的要求,也就是尽管具备无数块理论塔板,然没有二、三十米甚至更高的填料层高度,无法做到分离需要的品质。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的高度,中下段(提馏段)分离不彻底,会导致轻组分和重组分达不到完全的切割点,致使重组分中轻组分含量超标,也就是塔高是用来拉大分离区域、划分轻重组分的较大空间。 那么填料塔较高的塔身到底有哪些不利因素呢?首先,永利集团不排除某些设计机构为了保障精馏的较大弹性和有效性,在原设计的时候刻意放大精馏填料段的长度,因为所谓设计的权威性,很少有人去怀疑塔高度的合理性。其次,永利集团根据原设计建设的时候,塔高在设备投入中增加了硬性投入,如填料的增加,分布器的增加,塔身的增加等等,这些属于一次投入必然增加。再有,在实际应用中,许多企业采用的是塔顶自回流形式的回流模式,塔体越高,循环水冷却泵的功率必然越大,24小时连续工作的高杨程、大扬量的水泵功率配置在精馏中必然导致较高电负荷的增加,生产直接成本增加。其四,高塔自回流模式中,由于加热将轻组分提升到塔顶,全部被回流,势必需要加大蒸汽的加热来托举轻组分在精馏段的停留,或者是提馏段必须依靠大量重组分的蒸汽托起轻组分不下降,这势必也是需要加热段的持续大剂量加热的供给。任何企业做不到调节循环水的冷却量来控制塔顶回流,效果体现慢,也可能导致轻组分不冷却而挥发跑失。 那么,实际应用中,有没有可能在使用填料塔的同时,更好地克服以上所谈到的诸多不利因素,做到相对的低投入、低电耗、低能耗的生产格局呢?或者同一件塔,有没有办法做到节约能耗电耗同时提升精馏品质呢?本人通过多年对于精馏的认知和创新,在目前填料塔居多的精馏型企中了解到,很多企业已然认识到填料塔弊端的存在,在小企业缺乏资金投入或者不舍得设备再投入的前提下,技术改造填料塔是比较简洁有效的途径之一。 案例:2015年10月,山东潍坊某L企业欲精馏某酯化完成后的物料,其主要成分是水、甲醇、酯和有机酸,其中有机酸沸点最大。有成功Y企业模式是精馏釜加24米高精馏塔,在真空情况下,脱轻组分后精馏出酯产品,要求酸值小于0.3mgKOH/g,该Y企业生产的结果完全符合要求。为了L企业减少投入成本等因数,本人给予设计精馏塔的部分,在其原有装置上,将原3米高的粗蒸馏塔加高9米,总高度加塔帽13米,采用本人提出多年的“双级回流”设置,强制回流,同样采用真空精馏形式,一次试车成功,产品混合后酸值0.18mgKOH/g,其余各项指标均合格。 从以上案例中,永利集团不难看出,塔高度不一定是精馏精度的唯一指标,需要考虑的是精馏塔的实际使用效率。所以,我用实际的生产案例(13米塔高替代24米塔)来印证我个人理论的正确性。 众所周知,在同等塔效情况下:塔的直径决定了塔的分离量,塔的高度决定了塔的分离精度。我没有办法改变实际填料决定的分离效率,但是我用塔体的二次回流来改变整塔某段填料层的重叠使用,进而做到较大化的使用效率,用以达到:同等塔高,提高分离质量;降低塔高,保持原有质量的实际使用目的。本人用技术创新的方法降低了精馏设备投入成本,也推翻了原固有“塔高决定分离精度”这一思维定式。 至于电耗和能耗的问题,本人一直主张不采用自然回流的形式,可以采用强制回流来控制回流量,进而减少高塔循环水电机功率。虽然增加了回流泵(功率小),电耗却可以省百分之五十左右。“双级回流”形式在自回流形式中也可以很好使用,在强制回流中回流泵的实际应用,也不增加电耗。(大规模生产中尤为明显) 应用领域: 1,在固有的填料塔均可以采用“双级回流”形式来提升产品质量。 以上文章,仅提供给欲降低生产综合成本的生产型企业,希望我的理论能够给企业主们带去实质性的成本的节约。同时也欢迎有志于精馏创新研究者共同探讨提高。 摘自 邹刚发表于2017年2月28日 中国化工网 已阅:4973次
『关闭本窗口』
|
|
||||||||||||||||||||
|